為什麼社會有分歧
在現代社會中,人們常常都在說社會分裂越來越嚴重。由於網路的發展,各種意見容易匯聚,然後又因為社群媒體的演算法不斷擴大同溫層,讓某些意見持續放大,最終產生出衝突。常見的例子像是國家定位、同性婚姻、核電使用,而在國外更有持槍議題、移民、人種平權等等。
在社會中,某些議題上有立場衝突必定是會存在的。社會是由人組成的,人人也都有不同意見。當大家對某個方向都贊同,那社會肯定是會朝這個方向前進,這時就沒有太多討論價值。會吸引人們目光的總是那些有不同意見的議題,透過激烈討論,直到達成某種程度的共識後才會逐漸潛伏,被其他更引人注目的議題所取代。這就如同大海上有很多波浪,當最大的波浪消失了,大家的注意力就會集中在次高的波浪上一樣。
隨著時代的推進,人們的價值觀也不斷更新,過去認為正確的概念在現代可能也會被推翻。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種族不平等。以美國為例,奴隸制度直到內戰才被廢除,但是一直要到二戰後才真正落實廢除種族隔離。而現在很多社會運動者更加追求在各個領域,各種人種都要能一定程度的參與,例如大學入學或是公司聘用。
然而這類社會進步價值的推進,也一定會帶來反作用力。追求進步價值的人 (SJW),常常會被其他相對比較保守的人嘲笑為「覺青」、「左膠」。這個非常正常,任何對社會現狀的改動都會有阻力。一開始可能因為某些事件爆發(如 Black Lives Matter、Me too),改革的動力非常強大,不斷在某個議題上面往前推進,社會也願意支持。但隨著時間推移,改革者的要求越來越多,社會大眾也會逐漸對議題失去興趣,其中的保守派也會開始抗拒,最終反而形成另一股強烈的反對力量把改革派反推回去。這就像是鐘擺一樣,在議題中的兩個立場不斷擺盪,直到形成社會可以接受的新共識。
這樣的現象其實我們可以在很多例子上看見。以前陣子台灣的同婚議題來看,同志對同性婚姻的訴求得到年輕人的認可,產生出改革力量,推動公投。然而社會雖然對同性戀愛的接受度越來越大,卻還是無法忍受改變傳統上對婚姻的定義,最終在公投上否決了這項改變。不過從結果上來說,儘管同性婚姻沒成功,但是社會也接受了新的同性伴侶相關法律。就像是改革派往前兩步,保守派往後推一步,最終還是前進一步,社會達成了新的共識。
同樣的狀況也發生在全球化上面,過去幾十年由於全球化,人們可以享受發展中國家製造的便宜商品,但卻也造成了先進國家的製造業外流。美國的藍領階層在 2016 年的大選反撲中選出了川普,透過拉高關稅而造成逆全球化。現在再加上地緣政治和疫情的原因,逆全球化的趨勢短時間內應該是不會緩解,但可預期的是也不會回到大家完全閉關鎖國的格局。整體態勢應該最終還是在一個新的共識點達成平衡,直到下一股外在力量再次引發改變。
回到我們個人,我們所參與的團體,例如公司、社團等等,其實也是一種小社會。當遇到外在壓力下,通常也會產生出改革和保守兩股力量。舉例來說,公司營收不好需要進行轉型、社團老化需要吸引新血加入。改革派會認為不變動就是等死,保守派則是擔心太大的變動會失去了團體本身的價值,導致團體的崩解。兩種力量在內部不斷拉扯,直到找出新的平衡出來。
雖然我們這裡使用改革和保守兩種詞,但這並沒有任何的褒義和貶義。改革並不代表有完美結局,看看多少國家在革命後陷入貧窮崩壞。保守而轉型太慢也常常是公司被新的挑戰者所取代的原因。改革沒有保守的制約往往會衝太快,讓系統不穩定而崩潰,反過來說,保守也需要有改革派的驅動來應對新的挑戰。有智慧的領導人必須要在這兩種勢力中小心翼翼維持平衡,走出緩慢並有力的改變力量。
我們人類總是喜歡有共識沒分歧,但是分歧在一個正常的社會中是一定存在的,因為人與人彼此間就是不一樣。分歧從來不是壞事,這是社會多樣性的一種展現。當我們可以用比較自然態度看待他人意見不同時,社會也越不會二極化、彼此相互對立。因為我們知道不同立場都有存在的必要,唯一需要的是一套穩定合理產生出彼此都能接受共識的方法。這個方法可能是公投、可能是選舉,只要人們可以接受即可。當分歧可以用這套系統來彌合,社會就不會因此而產生分裂,進而朝有共識的方向往前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