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學習的技術》:一種學習的框架
會知道這本書是因為之前有在追蹤該作者的部落格,該部落格是分享作者看完書後的讀後心得,他看的書品質都算是很高,有時候我也都會參考他的書單、心得來決定是否要看這本書。後來作者把他看的書做一個總結,寫成一本關於學習的書,也就是這本「深度學習的技術」。原本是有點懶得買,因為並不是實體而且感覺轉帳什麼的很麻煩,不過在同事的勸誘下還是買了。從結論來說我覺得這本真的值得這個價錢,畢竟作者的論述很清晰、有條理,而且都有引用其他著名書籍內容,某種程度上也是集大成了,可以從作者的方法再進一步學習、研究出屬於自己的學習方式。
作者把整個學習過程分成五個階段:記、懂、網、拓、活。記是記憶的意思,講了幾個科學上實驗研究很有用的記憶方法,包括「提取練習效應」、「間隔效應」、「交錯效應」、「生產效應」、「變動效應」等等。但我從中學到的是記不是要強調記憶本身,而是要練習「提取記憶」這件事,所以這些方法都是訓練自己在不同情況下都能夠順利提取記憶,確保自己真的有記憶牢靠,所以也難怪背誦時只是不斷重複閱讀是效率極差,而透過各種提取,如講出來、寫出來、測驗等等記憶的效率會再高一點。這點我應該可以拿來在學習單字上試試做些驗證。
懂的部分就是要讓自己記憶力最大化,有幾個方式:相鄰可能(複利效應)、發散模式(利用散步等時間思考事情)、自然頻率(找適合人類的學習方式,如故事、思想實驗)、透徹程度(以教為學)、工作記憶(善用紙筆)。內容就不一一多提,但是我想最重要的是人類在演化上、構造上還是屬於生物,所以學習上還是有一定生理限制,這些就是讓我們可以用比較輕鬆的方式理解知識。
網則是強調知識的排列重要性,作者強調了碎片化學習不是不好,畢竟很多時候都只能利用零散的時間來學習,但是最重要的是我們需要把知識進行排列,因為往往知識的排列本身比起知識點是更為重要的。要構成知識網有兩個支柱,分別為知識排列以及刻意練習,知識排列算是我們對外顯知識(例如物理學、經濟學等理論)的人工佈線,透過佈線構成自己的知識架構,而刻意練習則是用在學習內隱知識(如開車、游泳等等難用文字描述的領域),強化我們網狀架構的廣度、強度和密度。這邊不得不提刻意練習真的自從出版後就被各種提到,而且都是我覺得值得一看的好書,好的方法果然是會被其他好書不斷重複提起,這也驗證了重要知識是很容易在生活中重複出現的。
前面都在講怎麼學習,但是學習什麼也是很重要的。拓的部分在講知識是有品質的差別的,要如何辨別知識對自己的價值有三個方面:正確性(過濾機制)、多樣性(跨領域學習)、創造性(思想孵化器)。我認為正確性講的是人類總是有心理學上的弱點,而透過第二層思考就可以盡可能避免被錯誤的知識誤導。多樣性則提到了蒙格的多元思維模型,透過學習多個學科最重要的模型,破除學問間的壁壘,可以解決更多困難的問題。順帶一提,蒙格的窮查理的普通常識也是被各種推廣的好書,雖然內容並不是很有條理的方法論(比較多是演講形式),但背後的思想可是備受推崇,之後可能也會想收藏一本當傳教用(誤)。最後的創造性則是強調透過寫作讓自己的思維可視化,並且促進更進一步的思考。
最後的「活」先提到了要時時注意一石多鳥,學習要用最有效率的方式學習,不論是閱讀還是做筆記都是,找到好的方法,並且使用它。而更重要的是學了知識就是要用,我很喜歡書中的這句話「知識就像是金錢一樣,不花就等於不曾有過」,作者建議使用知識的方法是開始屬於自己的個人項目,並且給了一些找到與實踐個人項目的方法和原則。我是很認同他的想法,畢竟我也常覺得看完書後好像就只是這樣,沒有真正改變了什麼。也許我也該從一個個人項目開始發揮我所學到的內容。
這本書原則上我非常地推薦,是值得一讀的好書。先不論書中方法對錯,光是作者把各個書的精華統整出自己的知識架構就已經值回票價了。當然,我不是完全認同書中的方法,但是我覺得書中的統整確確實實是改變我一些學習的方法。所以我的建議是不要完全照抄書中的方法,而是要善用作者的統整,建構出屬於自己的學習習慣,這樣才算是最大化利用這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