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流》:最佳體驗的專注
人生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呢?這個問題應該每個人或多或少在成長過程都有想過吧?特別是在青春期的時候,心裡因為不知道未來的方向,而有陷入迷惘中,會覺得人生好像是沒有意義的。在我高中時期就是在這樣的狀態中,為了符合外在的要求(拿到好成績)而努力,但是卻不知道自己心裡真正是為何而努力。這樣的心情雖然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慢慢減緩,但是若是問到自己的人生有什麼意義這回事,我想我還是回答不出來。
但是,人生的意義其實根本就只是個偽命題。我們通常期望很輕鬆地得到一個目標,然後再去努力,但是常常人生的意義是先去努力,然後才會得到。最近看了「心流:最優體驗心理學」 ,裡面提到了「最終目標只要能為一生的精神能量建立秩序,它本身是什麽並不重要。人生的意義就在於“尋求意義”:不論它的本質,不論它來自何處,只要找到一個統一的大方向,人生就會有意義。」,這時才隱隱約約明白,原來我根本不缺乏人生意義,我想要的是內心的平靜、內心的秩序,也就是作者所講的心流狀態。意義本身並不重要,每個人都可能有屬於自己的意義,但是在追求意義本身就會為自己生命賦予價值。
「心流」這個概念其實我很久以前就聽過了,一開始是從強者我朋友那裡得知,我原本以為這是一個用在學習的工具罷了,並不是很在意。最近因為有些我看的書籍有再次提到這個概念,才想說來看看當初提出這個概念的作者米哈里的原書。這本書最早是在1990出版,台灣也有出自己的翻譯本,應該是叫快樂.從心開始 ,但也已經絕版了,而最近中國才重出了這本書。的確,如果 google 心流這個詞,十之八九是講我們在面對有一定挑戰性的事情時,進入了聚精會神的狀態,忘了時間的流動,只專注在當下。進入心流會創造最佳的體驗,會讓自己想要一再體驗,這也是很多學習的書籍鼓吹的學習方式。
如果把進入心流的條件和刻意練習相比,會發現兩著有很高的相似性。兩者都一樣需要有個明確的目標、有即時的反饋、需要全神貫注地投入、需要有適當的挑戰性(跨出舒適圈)。但是在本書的介紹序也有提到,兩者的動機是完全不同的,刻意練習是為了讓自己的能力獲得提升,是一種行為,而心流則是一種體驗,讓人沈醉且上癮。儘管如此,我個人的經驗是有意識進行刻意練習時,有時候也會有種進入心流的狀態,忘記時間,想要繼續做下去。雖然本質不同,但是兩者是可以相輔相成的。
為什麼進入心流會讓我們愉悅呢?書中有提到一個概念叫做精神熵,熵在物理的意義是亂度,越高代表越混亂。如果我們的精神熵越高,就代表我們的意識失去了秩序,受到了威脅,我們必須要去防衛,自然就會感到不快樂。心流的意義我會解釋成心靈的秩序,就像磁鐵要有磁性一定要被磁化,讓內部分子的南北極都同向,對外才會產生出一股磁力。當我們進入心流狀態也就是在內心建立起了秩序,不會被外界可能讓心靈混亂的事物打擾,因此才會有忘記自我,忘記時間的感覺。
以秩序來解釋為什麼會快不快樂似乎有其道理。米哈里提到了享樂和樂趣的差別:享樂是恢復均衡的體驗,主要是維持意識的秩序,但無法創造新秩序,樂趣需要高度注意力,完成意料之外的事情。因為樂趣的高複雜度、有挑戰性,所以不斷提供大腦新鮮感,這也是樂趣可以維持比較長久的快樂。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如果我們是為了什麼目的才做某件事情,可能就不有趣,就像我們不是為了得到勝利而玩遊戲,而是享受在玩遊戲的過程。因為如果有目的的話,我們就不是專心在當下遊戲規則所帶來的秩序了。遊戲規則主導了我們的心流,讓我們內心維持了秩序,所以有些人在使用外掛後很快就會對遊戲失去興趣的原因也是在秩序已經被破壞了,規則無法再帶給我們心靈秩序了。
米哈里不只是用心流來解釋我們進入專心的狀態,書中他更是嘗試用心流來解釋人類的社會、文化、甚至是遇到困境時要怎麼克服。這也是讓我眼界大開的一部份,原來心流也是可以用來解釋更高層次的現象。社會與文化說穿了其實也就是一種規則,一種秩序,在過去社會文化上的規範會規定我們的外在行為應該要怎麼做,有很多的限制,但是大多數人在成長過程中接受了這樣的限制,然後久而久之自己也成為要求他人遵守這些規則的人。然而在現在的世界,國際間的文化交流、網際網路的發達,拓展了每個人的視野,追求個人自由的風氣中屏棄掉了傳統文化,因此人們有更多選擇。但是更多選擇不代表會更快樂,因為會陷入了不知道要選什麼才好的狀態。這就跟我們父母一輩不會有用興趣選職業這件事,而是找個穩定收入的工作或繼承家業,沒有什麼其他選擇,而我們這代則會迷惘進大學時到底要選擇什麼樣的科系,未來要找什麼工作,到底自己對什麼有興趣。這個選擇越多越不快樂的現象正呼應了人失去了秩序後會不快樂的概念。
但是我個人覺得,這不代表我們要走回頭路,的確規範可以帶給大多數人秩序,但是並沒有道理要求所有人都遵守這樣的規範,自由與民主已經深入人心,難以逆轉。我們能做的是知道這個現象,然後清楚自己的迷惘是來自心靈的失序,接著透過不斷與外界的互動來重新建立自己的秩序,最後就會形塑出屬於個人的價值觀,也就是個人的生命意義。米哈里也建議,我們可以從宗教、歷史、文學等等過去前人所建立的秩序中吸取經驗,建立起屬於自己內心不被擾亂的模式,用前人的力量賦予自己生命新的意義。
本書帶給我很多新的觀念,特別是讓我重新認識了「心流」。在閱讀時,我得承認作者的敘述、排版方式有點冗長,比較沒有架構性,不過不妨礙本書的價值。另外我會推薦大家要看一下推薦序的部分,雖然我從來沒看過那麼長的推薦序,但是卻是一個很好的總結,書中大多數的精華都有被整理出來了。我們不只是要追求在學習上全神貫注的心流,更是要追求人生的心流,真正內心的秩序必須要上從人生觀下到自己的行為都達成一致,並且能心無旁騖專注在其中。如果要用一句話解釋我從這本書得到的觀念,我會這麼說:快樂與幸福來自我們內心的和諧,建立一個可以應付外界干擾的秩序,讓自己的外在行為與內心秩序一致,那就是在人生的心流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