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性與熱情
長久以來,專長與興趣一直是人們爭論的焦點。往往我們所擅長的事情和感興趣的事情不會完全一致,所以這也被大家一直拿出來討論,到底要順著自己能力走,還是應該要順著自己喜愛的方向去。長輩或老師們很常給出的建議是,用自己擅長的能力來為生,然後多餘的時間再來發展自己的興趣。這個可以說是最穩健的做法了。
最常拿出來的例子就是愛因斯坦。他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也是最知名的物理學家之一,能與他相比的大概也只有牛頓而已。然而在成為物理學家之前,他是想成為帕格尼尼一樣出色的小提琴演奏家。最終,他還是選擇了物理當他的工作,小提琴當成是興趣。根據一位音樂評論家所說,愛因斯坦的演奏很棒,但是世界上還有很多跟他一樣優秀的演奏家。因此可以合理判斷他如果轉職去當小提琴演奏家,可能並不會有像他在物理學界中這樣偉大的地位。
不過我最近讀了「別做熱愛的事,要做真實的自己」,對於所謂的專長與興趣的爭論有了不一樣的觀點。其實書中的核心概念是就算做你有熱情的事情,但是偏離自己的核心價值觀和核心能力,一樣不會感到快樂。我原來的想像是如果能做自己感到興趣的事情,就算沒有其他人優秀,應該也會很開心才對。然而事情並不是這樣的。
比起過去所謂的專長與興趣,天性和熱情或許是更適合拿來討論的框架。所謂的天性並不只是關於你擅長什麼,更多的是你在什麼樣的狀態會最舒適,能發揮出潛力。至於熱情則是更加和自我理想相關,期望能夠在某個領域有所成就,產生出影響力。這兩者並不必然會一致。我們可能會因為社會期待、過去經歷等等原因,希望得到像心目中典範人物的成就,但是因為生長背景的關係,欠缺達到這樣成就的個性和能力。這時就算我們非常有熱情,也會因為和自己天性不合,而不斷消耗精力,過得很不快樂。
用實際一點的例子來說,一個人可能因為過去受到老師的啟發,希望未來也能成為像恩師一樣幫助更多小孩。但是如果他本身並不善於與人溝通打交道,更別說年紀差距很大對象,這時就算他對教育很有熱情,也會不斷被現實所消磨,不再那麼快樂。又或者說,我們看到名人非凡的成就,如 Elon Musk 創造了對人類未來影響巨大的多間公司,內心感到彭湃衝動,覺得大丈夫當如是也。然而回歸到現實層面,姑且不論金錢或是運氣成分,有多少人可以像是 Musk 一樣不斷去賭身家冒險,一次失敗可能就跌落谷底,更別說他敢於得罪人,一旦覺得成本不划算就大幅裁員。他能夠為了達到目標不擇手段,因此可以有如此偉大的成就,這是他的天性,所以做起來沒太大壓力,而想要模仿他的人,光是這些事情的內在消耗就足以讓人精疲力竭了。
由上述例子可以知道,專長和興趣比較集中在技能上面的討論,但是天性和熱情則是更廣泛,更加注重我們內在的價值觀和動機。因此,我們更有可能找出兩者的交集,也正是在具有熱情的領域中做符合自己天性的事情。同樣用上面的例子,對教育有熱忱但卻又相對內向的人或許不適合當直接面對孩子的老師,他也許可以鎖定在家長身上,又或者是撰寫兒童教育相關的文章教學,提供給家長們參考。對崇拜 Elon Musk 的人來說,更重要的是了解為何自己會對他的成就所感染,也許是享受被人關注、又或者是對人類未來科技發展非常關注,找出動機,然後試著搭配符合天性的能力,這或許才是自己真正所想要的。
如何找到適合自己天性與熱情的工作一直都不是容易的事情,重點在於要認識自己的天性以及尋找自己的熱情。到底自己擅長做什麼,什麼環境讓自己舒適能發揮能力,更重要的是什麼是內心不可退讓的核心價值觀。這些是很多人都無法明確回答的問題。另一方面,我們也要尋找什麼事情能夠感染自己,這唯一能做的只有多加嘗試和閱讀。嘗試去經歷不同的事情,多加與不一樣的人交流,都是很好的方式知道適不適合。其中成本最低的方式莫過於閱讀了,透過閱讀可以非常輕易地了解與自己完全不一樣的人的經驗與觀點。我非常相信這個世界上一定有一個最適合自己並且能產生無可取代價值的位置,只是現在我們還沒遇到而已。
不用過於著急,畢竟宏觀來說,人生的目的不過就是一趟尋找自己天性與熱情交會之處的旅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