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比特幣是加密貨幣中的定海神針

從初次接觸加密貨幣領域以來,這個圈子不論是誰都倡導比特幣是風險最低的投資方式,這讓我感到非常不解。

在科技領域中,後進者取代先驅的例子屢見不鮮。往往是有用取代無用,效能好替換效能差,就如同當初智慧型手機取代傳統手機、Google 的搜尋引擎替換 Yahoo 的入口網站一樣。長江後浪推前浪是科技產品的宿命,同時也增進了人類社會的進步。

然而,同樣是科技最前沿的加密貨幣領域,情況卻又有所不同。作為加密貨幣的最早先驅比特幣,從 2008 年發明至今,鮮少有大型更新,至今依然缺乏智能合約或是 NFT 等等後進加密貨幣的必備功能。儘管如此,它卻擁有不可撼動的最高地位,市值穩定佔整個加密貨幣市場的 40% 以上。

比特幣市值佔比圖,資料來源:coingecko

比特幣市值佔比圖

這是為何呢?經過研究後,我總結了兩個原因:

穩定

身為所有加密貨幣的祖先,比特幣可以說是整個行業的信仰支撐。認可其他數位資產的大多數人,普遍也認可比特幣。從發明至今,比特幣遭受無數的攻擊,卻依然屹立不搖,其存在證明了加密貨幣價值儲藏以及傳遞的可靠性。

在這個情況下,人們自然期望它越穩定越好。一旦出現重大問題,對整個行業來說就是地動山搖。這也解釋為什麼比特幣大多是漸進的調整,很少做出巨大的變化。為了維持這種可靠性,比特幣在多個方面做出取捨:

  • 為什麼要使用大量的電力來維持共識演算法呢?因為要維持穩定。
  • 為什麼不要引入智能合約、NFT 等等功能呢?因為要維持穩定。
  • 為什麼不更積極地改善交易的效率呢?因為要維持穩定。

穩定高於一切。人們並不希望比特幣成為萬能的解決方案,而是希望當加密貨幣領域出現任何風險時,比特幣可以是永遠可靠的避風港。

去中心化

跟其他加密貨幣不同,比特幣並沒有一個明確的領導者或是組織,甚至其發明者中本聰身份也一直是謎。基於這個原因,比特幣無法被任何個體或組織所控制,需要靠集體的共識來決定方向。換句話說,比特幣本身和其生態系統都呈現高度去中心化。

去中心化雖然會導致運作效率不高,但也同樣帶來了重要的優點:信任。有中心化的組織就可能有腐敗、可能被政治控制、可能因為領導人的言行而造成不必要的波動。一旦其運作足夠去中心化,比特幣的發展就無法被單方面掌控,例如某個國家或公司,持有人也會更加放心。

以 2022 年爆發的俄烏戰爭為例,俄羅斯被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制裁,無法使用美元進行交易,因此俄羅斯就使用比特幣來處理部分交易,而這正是比特幣無法被單一國家勢力控制的最好證明。另一方面,烏克蘭開放了比特幣的捐款方式,而避難的群眾在法幣被凍結情況下,也可以輕易攜帶比特幣離境。在兩國勢如水火的對抗下,比特幣依然可以得到雙方的承認和使用。

比特幣就是數位黃金

基於上述理由,雖然比特幣和當前加密貨幣主流技術應用關聯不大,人們依然認可其價值。就如同我們日常交易都是使用像是台幣、美元等法幣,但是黃金還是被視為很有價值的商品。其實,從黃金身上我們也會看到類似的兩種特性。

從穩定性來說,沒有任何一種金屬比黃金還穩定了:在地球上的數量稀少、不容易起化學反應、還很難偽造。因為這些特性,當發生天災人禍時,人們傾向持有黃金避難。在國民政府當初從中國大陸撤退到台灣的時候,也是攜帶大量的黃金,用來穩定混亂的時局。

從去中心化來說,黃金的價值是被普遍世界承認的,到任何國家都可以交易,甚至沒有一個國家有絕對掌控權。有趣的是,在人類歷史中被用來當成貨幣的物品各式各樣,有貝殼、駱駝、各種金屬,但是只有黃金是所有人都能接受的。就算兩個國家發生戰爭,彼此還是能用黃金做交易。

黃金雖然已較少用於日常生活中,但人類用黃金當貨幣的歷史記憶依然留存至今。同樣地,比特幣作為加密貨幣的先行者,人們依然相信其價值。

結論

台灣前央行總裁彭淮南早在 2013 年時就說過:「比特幣是一種貴金屬」。真不愧是專業經濟學者,這個類比可說是一針見血。

比特幣並不是普遍使用的貨幣,也不是功能強大的科技產品,人們從不期望它好用或是功能複雜。正是這種對特定功能的克制,才造就了比特幣本身的獨特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