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是一種朋友間的對話

我喜歡閱讀,而且很多人也很熱愛閱讀。儘管如此享受讀書,但有時候不免會被問到你看了那麼多書,到底學到了什麼?又或是聊天間提到某本書,你很興奮自己有看過,然而卻支支吾吾講不出其中的重點。當時間一久,書中內容逐漸忘去,自己也會感覺好像白讀那麼多書。雖然還是很愛閱讀,但是這些種種有時候還是很困擾。
以上這些都是我之前遇到的問題。為此,我慢慢摸索出一套方法讓閱讀的過程更加充實。在這個過程中,也逐漸理解讀書對自身的意義為何,可以用什麼心態來看待閱讀。下面會分成方法和心態來分別分享我的作法。

方法

我閱讀每本書時都會創一個筆記檔案,其中記錄下面幾項內容,方便自己未來追蹤閱讀時的收穫和想法。不過要特別注意的是這樣的方式並不適合任何書籍,至少像是小說、詩集等文學類型就不能用這種方式。

閱讀前先問自己

這邊我會先問兩個問題:

  1. 為什麼我想要看這本書?我想從中得到什麼?
  2. 這本書的架構是什麼?作者用什麼方法來論述?

第一個問題主要是先知道自己的目的是什麼、想解決什麼問題。這樣在閱讀的過程中可以不斷反問自己作者是怎麼回答的。另外也會比較清楚這本書對自己的意義為何。第二個問題則是從宏觀的角度來觀察作者怎麼論述一個主題,我可以直接針對感興趣的部分先下手。其實這兩個問題都是用來釐清自己是否要閱讀這本書。深入了解一本書是需要幾個小時的時間,在投入之前先初步認識一下「新朋友」也是必要的。除此之外,也可以先去查查別人對這本書的評價和讀書心得,避免到後來才發現這本書和自己的預期差別太大。

劃線上加上原因

我想大部分的人都會在讀書的過程中劃線,記錄自己感動的句子。然而有時候會發現這些句子只是當下感動自己而已,事後回過頭來卻不知道為何要記錄下來。這個的原因在於我們會被感動是因為要搭配當下的那個情境,也就是那句話的上下文。失去了當時的脈絡,再好的句子也會讓人不知其所以然。

劃線就如同是單向的輸入而已,要有效率的學習,需要有雙向的溝通,也就是輸出。我通常會在每句有感觸的劃線上,加上一些筆記,記錄當下的想法。這些包括但不僅限於:為何這句話有感觸?我聯想到了什麼?有什麼樣新的想法?這樣的好處是能夠強迫去思考這句話觸動自己的真正原因,這個原因才是我們真正想要記錄下來的本質。

歸納數個重點

當閱讀完一本書,會有幾十、甚至上百道劃線。這時從這些劃線和我們記錄的想法精煉中出幾個重點。記得一定要用自己的話來重新寫出來,代表是經過自己思考過後的結論。這些重點就是簡化版的你從書中獲得的收穫。當別人問你對這本書的看法時,你可以直接回答這些歸納重點,藉此介紹這本書。重點越少越好,如果太多,反而會失去焦點。我個人建議是盡量在五個內,最多不要超過十個。

做這些歸納還有一個好處,未來你要回過頭複習這本書在講什麼時,可以直接先看這些歸納就好。因為有經過自己的思考,只要看到很快就可以回憶起這本書的內容。如果你想要更多細節,這時還可以回去看劃線的句子以及記錄的筆記。透過這樣的方式,基本上就不會有忘記這本書內容的情況發生了。

如何採取行動

對我而言,讀書的目的是要改變自己。可能是改變生活方式,可能是改變心態,也可能是發掘自己對某個領域的興趣。這時我會記錄下未來要採取什麼行動。一本書論述再好、內容再精采,如果只是看過就好,那其實幫助並不是很大。反過來說,閱讀一本書後,只要有改變自己,不論多麼微小,這本書就功德圓滿了。透過寫下要做的改變,正是強迫讓書真正進入生活影響自己的一種方法

心得發表

最好的學習方式是能夠用自己的話把這本書複述出來。寫成心得需要對書有足夠的了解以及思考,最終轉換成有架構的文章。當然大部分的人沒有這麼多時間做這件事情。我自己是只有在看到很喜歡的書時才會透過心得分享來整理想法,這樣才更方便推坑給其他朋友。

心態

除了方法以外,我認為重新認知閱讀這件事非常重要。用不恰當的心態來閱讀,不但無法享受讀書本身,更無法吸收其中內容,只是帶來焦慮感而已。下面分享四點我對閱讀的想法。

閱讀是作者與自己對話的過程

以前我會想,有很多人把各種書的重點整理好了,像是幾分鐘了解一本書這類的文章、影音,是不是我就可以不用去看了,直接吸收他人的重點整理就好。甚至現在 AI 已經很方便,讓 AI 幫忙抓重點就好,根本沒必要自己去閱讀。畢竟很多書就只是為了講述一兩個道理而不斷論證而已。後來我才察覺,如果只是一兩句話就可以改變一個人的認知,那世界上大家都只要去讀讀格言佳句就好,書籍根本沒存在必要。

閱讀是一種對話的過程,作者提出了想法,刺激我們的思考,激發出了創意。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和作者的認知世界開始交疊產生影響,有了新的思維方式。我們真正想要收穫的從來不是作者的思想理論,而是藉由這些所帶來的刺激。在閱讀某些書籍時,可能有人覺得內容了無新意,但是有些人卻很喜愛,因為作者的敘述方法能夠不斷激發他產生出新的想法。這些想法而非內容,才是閱讀的價值所在。

閱讀沒有 KPI

我個人的閱讀經驗是從一開始很愛讀書,到後來追求讀書速度和數量,最終才回歸閱讀的本質。閱讀的目的在於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但很多人都會搞錯方向以為讀越多書越好。最終出現了很多怎麼一年讀 N 本書的理論,或是怎麼樣練成速讀的方法。我明白看到明確數字的提高是對人類成就感的一種刺激,會讓人更願意努力去達成。然而,我還是覺得這樣雖然能達成目標但是卻會養成畸形的心態。

由於現在清楚知道讀書是為了有新的思考,我更願意放慢速度,有意識拉長讀一本書的時間。我們都知道跟優秀的人相處會改變自己,相處越久影響越大,那為什麼不願意多花點時間跟優秀的書慢慢相處呢?每天都接觸一點,拉長時間,這樣更可以潛移默化影響思考習慣。人總是有慣性的,看完一本書後的刺激往往只能維持短短數天,但是透過長時間每天相處,這樣的影響力才能滲入生活之中

閱讀不該形式化

從過去的學校教育中,其實制約了我們書要從頭開始看到尾的習慣。不但要按照順序看,還需要注意課本中的每個細節,因為考試很有可能就是從某個沒注意到的地方出題的。然而這樣的習慣並不適用真的想要從書中得到收穫。我們會想看一本書,大部分情況都是懷抱著某個課題希望獲得解答,想看看作者對此的看法。既然是想得到答案,那就沒必要用傳統方式閱讀,可以隨意跳著看,尋找解答。有些對自己幫助不大的內容基本上都可以跳過或快速帶過。不需要有強迫症一定要每個地方都看過才是真正讀完。

除此之外,看書這個行為,只要有從書中一句話獲得啟發,就值回票價了。過去我會希望把這本書提到的所有道理方法都記錄下來,並且細細理解。特別是有些作者會把方法或想法列點出來,這讓人覺得是重點,一定要記起來。但是後來發現這樣並沒有意義,有些自己沒有觸動的知識就算紀錄起來也沒有幫助,很快就忘記了。不如全心專注在真正為自己帶來影響地方,好好品味理解。一本好書在不同的人生階段看本來就會有不同的理解,劃線的地方也會不一樣。接受這個事實,知道未來可能會在合適的時間重新閱讀,因此現在只要享受這本書就好。就算是重讀,透過比較過去的筆記和擁有更多人生經驗現在自己的想法,也是一種有趣的體悟。

閱讀就像與朋友相處

閱讀本質上就是用比較低的成本認識跟你有不一樣視野的朋友。我們都有過這樣的體會,跟朋友聊天,透過分享他的經歷,看見了不同的選擇、不同的人生,拓展了認知圈。然而這樣的朋友,特別是和自己性質相異的,並不是那麼多,大部分認識的朋友還是在同溫層中的居多。不過,閱讀卻可以帶來相似的效果。閱讀的過程就是在和作者交流,他分享自己的人生視角,為讀者帶來新的啟發。這也是突破同溫層,看見不一樣世界的好方法。

把書當成朋友還有一個好處,我們不再著急要把書看完了。試想,有哪個人會為了交更多朋友,只是跟眼前的人快速聊聊就結束嗎?我們會更專注跟這位「朋友」互動交流,從他身上獲得知識,並且反饋自己的想法,建立起一種「對話」。透過思考他的生命和我的有什麼不同,啟發了新的想法,開啟自己人生不一樣的可能性。

結語

以上分享是從我過去看書的經歷中摸索出的作法,在享受閱讀的同時也能從中獲得扎實的收穫。當然,每個人都有自己一套和書相處的方式,適合自己最重要。如果我的分享能有稍稍為你帶來啟發,那就再好不過了。